回首半導體發展10年的軌跡,我們發現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在2009年達到2263億美元,2018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4688億美元,增長了2倍。中國半導體的市場需求在過去10年間增長迅猛,帶動了本土中國芯片廠商的快速增長。
自2015年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集成電路的單一市場。但是中國集成電路進口依賴問題仍舊突出。2018年,中國進口的半導體產品達到3000億美元,中國芯如何在全球半導體找到自己應有位置。中國芯的市場機會在那里?中國芯在哪些細分領域有實力留下來?哪些是中國芯難以進入的領域?企業如何在國際標準中有所作為?在第七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中國芯創新高峰論壇上,來自華為海思、華大半導體、瀾至半導體、圣邦微和艾普柯高管分享他們的最新思路和市場前瞻。
現場嘉賓:
在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熱門應用領域中,你們認為中國芯片企業有哪些市場機會?
呂寬亮:我來自華為影像事業部,華為在智能安防行業內產品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大數據得到廣泛重視后,Camera作為數據的重要輸入口,AI計算的到來讓市場有了更大的空間。
AI產業的未來前景可期,但目前我們看到的是問題,AI市場雷聲大,雨點小。AI芯片的出貨量沒有達到華為的預期。
兩大原因:第一、AI落地應用一定要和應用場景、細分市場結合來談,目前細分市場沒有行業標準,阻礙了應用的落地。比如安防行業,各個智慧城市的安防規格都沒有統一的標準;第二、AI技術能力已經有所提高,包括芯片性能和算法能力,準確度還沒有達到客戶最終要求。智慧桿攝像頭白天的準確度可以達到80%以上,但是到夜晚準確度就下降到60%?,F在AI芯片已經沒有很高的差價,但是價格貴,一方面是廠商的毛利訴求,現在購買的客戶還沒有那么多,價格高;另外一方面是算法比芯片還要貴。
AI產業要真正啟動,首先需要政府、行業和企業一起來努力,制定清晰的標準制。其次,細分行業的需求,需要專家和企業不斷深挖需求;還有,算法公司、設備制造商和芯片公司抱團,把整個AI產業應用需求推動起來。
趙琴琴:華大半導體的MCU產品立足滿足物聯網市場需求。MCU作為物聯網的核心器件,在終端模組中的價值應該在30%以上,物聯網細分市場應用不斷興起,市場規模在萬億級,終端接入在百億級以上。針對物聯網行業的市場需求,華大推出了超低功耗的MCU產品,要求做到極致。這是我們對國產芯片做出的貢獻和努力。
楊毅:圣邦微是國內重要模擬元器件公司,2003年成立,2017年上市。在國際上,圣邦微排名位列TI和ADI之后。中國消耗全球半導體產品70%以上的需求。我們有市場、人才的優勢。在模擬芯片中,圣邦微的產品還不算很全,2018年銷售額達到1億美元,與TI相比,我們的業績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贏得新市場,我們意識到還有許多基礎工作要做。
芯片主要布局在傳統領域,企業主要通過不斷提高性價比來提高競爭力。但對于芯片應用新拓展的領域,誰先進入市場誰就有話語權和定價權,中國公司對客戶響應速度快,這是我們的優勢。
蔣益杰:瀾至半導體為市場提供OTT/STB家庭娛樂整體解決方案以及Wi-Fi/BT無線互聯解決方案,主力做WIFI芯片,還有智能音箱。
在智能語音交互市場上,AI芯片性能普遍達到終端產品的應用需求,算法部分國內公司有瓶頸,重要的算法和先進的算法還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算法部分還是可以提高的。物聯網市場中,邊緣計算和本地計算有很多的市場機會,如何真正用語音控制還是市場的痛點,目前都是展示的Demo,真正的產品還有一段距離。
中國芯市場足夠大,在物聯網和AI市場有足夠的機會,關鍵是中國公司要研發出有競爭的產品和算法。
李碧洲:公司聚焦光電傳感器,光電傳感器不會集成在芯片里面,從最初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提供環境光和距離傳感器,到開發出可穿戴設備應用的心率傳感器,3D人臉識別應用,艾普柯新增了ToF傳感器及解決方案。我們和中國算法公司合作,提高整個產品的體驗。
中國芯在哪些細分領域有實力留下來?
楊毅:中國芯可以耕耘的領域更多,在模擬芯片領域,TI和ADI都是非常有實力的國際企業,圣邦微要擴大市場份額,必須加快產品迭代。5G基站,華為已經全球占據非常高的份額,我們的觀察時,必須耐心把研發做好,產品技術實力增強后,我們會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趙琴琴:涉及到消費類終端產品,中國芯做得還不錯。在高端制造領域,中國制造還依賴國外芯片公司的高端產品。與國際名聲相關的多在高端產業,比如工業控制,華大MCU承接中國電子集團工業控制轉型升級的使命,這是國家需要重要發力和關注的領域。
在工業控制領域,華大半導體不僅要有關鍵芯片,還要建立從芯片到應用整體產業鏈,滿足核心領域客戶的主要需求,擴大市場份額。
蔣益杰:首先,企業要把芯片質量打磨好,不要讓客戶有太多抱怨。第二、如何和算法公司合作?如何軟硬件結合更加一體化?讓客戶在使用新品后體驗更好。我們遇到一個情況是,國際客戶拿國際芯片標準對我們提出要求,我們快速反應,解決客戶的痛點問題,客戶對我們產品的接受度就加大。
李碧洲:中國芯片公司需要提高自身產品的含金量,以更有力的產品進行市場競爭。
哪些是中國芯難以進入的領域?
楊毅:除了存儲芯片以外,中國芯片在市場的表現都有很大提高。以模擬芯片領域,圣邦微從2014年持續進行研發投入,和客戶一起進行測試,客戶對我們產品的接受度不斷提高。國際客戶對國產芯片公司敞開大門之后,我們深刻體會到國際客戶對芯片產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未來,如果更多的國際客戶可以給中國本土芯片設計公司機會,我們會有更快的增長。
李碧洲:我們愿意為國際大客戶進行定制性開發,甚至可以考慮不盈利的情況。我們在光傳感器領域有80%的技術儲備,還是以技術實力和產品贏得客戶。
蔣益杰: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都有增長空間。比如國內市場由廣電在主導,只要抓住它的主要需求,并提供產品去滿足,就有自己的市場空間。國內WiFi市場還有廣闊空間,有賴于廠商把市場做大,把產品質量做好,軟硬件結合做好,我們立足差異化產品,未來三年以差異化的產品捕捉公司新增長點。
呂寬亮:中國芯要敢于在國際對手面前亮劍,關鍵是技術實力比拼,如果中國芯技術上不如對手,就很難謀求新的市場份額。
華為的經驗時,中國芯必須在技術、服務和性價比方面確立自己的優勢。只有真正解決產業痛點和客戶痛點,客戶才會選擇你的產品。面對全球化的客戶,我們就要提供全球化標準的產品。
在國際標準上,中國芯片廠商有哪些空間?
蔣益杰:這與公司的規模和技術實力密切相關,華為海思是國內IC設計的龍頭企業,瀾至半導體現在是100-200人的規模,目前還沒有能力成為IC設計的領導企業,我們呼吁大的公司建立聯盟,將中小企業的訴求加入,這是我們期盼的。
楊毅:當中國芯片在細分領域的產品領先于國際對手時,符合客戶需求的,我們就擁有一些范圍的定價權。
呂寬亮:物聯網領域,AI領域的行業標準需要政府、產業和企業三方合力,而且標準一定要具有開放性,外資公司業可以進入,在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廠商提倡的標準就有機會成為國際標準的一部分。
中國芯片廠商要擁有某些領域的芯片定價權,就必須在公司企業戰略中對不同市場形成不同的利益訴求,以性價比來讓市場需求起量,最終撬動市場的真實需求。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70瀏覽量
427261 -
mcu
+關注
關注
146文章
17317瀏覽量
352646 -
海思
+關注
關注
43文章
466瀏覽量
116620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4瀏覽量
566011 -
華大半導體
+關注
關注
2文章
74瀏覽量
3000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