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轉換電路設計方案(一)
1、光電轉換-前置放大電路的設計
光電二極管(Photo-Diode)和普通二極管一樣,也是由一個PN結組成的半導體器件,也具有單方向導電特性。但在電路中它不是作整流元件,而是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的光電傳感器件。
光電二級管是怎樣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的呢?普通二極管在反向電壓作用時處于截止狀態,只能流過微弱的反向電流,光電二極管在設計和制作時盡量使PN結的面積相對較大,以便接收入射光。光電二極管是在反向電壓作用下工作的,沒有光照時,反向電流極其微弱,叫暗電流;有光照時,反向電流迅速增大到幾十微安,稱為光電流。光的強度越大,反向電流也越大。光的變化引起光電二極管電流變化,這就可以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成為光電傳感器件。
光電二極管可以在2種模式下工作,一是零偏置的光伏模式;一是反偏置的光導模式,具體電路如圖1所示。在光伏模式時,光電二極管可以非常精確地線性工作;而在光導模式時,光電二極管能夠實現較高的切換速度,但要犧牲線性;同時,反偏置模式下的光電二極管即使在無光照條件下也會產生一個極小的暗電流,暗電流可能會引入輸入噪聲。因此選用光伏模式。
運算放大器(OperationalAmplifier,簡稱OP、OPA、OPAMP)是一種直流耦合﹐差模(差動模式)輸入、通常為單端輸出的高增益電壓放大器。在實際電路中,通常結合反饋網絡和不同的反饋方式,共同組成某些功能和特性不同的模塊,這些模塊是各種電子電路中最基本的環節。可見運放在電子電路中的應用之廣。
電阻,物質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就叫該物質的電阻。電阻小的物質稱為電導體,簡稱導體。電阻大的物質稱為電絕緣體,簡稱絕緣體。
一般而言,A》=106,所以Rin≈0;即保證了光電二極管在光伏模式下的線性工作特性。通過反饋電阻將光電二極管與運算放大器相連接,將其產生的微弱電流通過較大的反饋電阻Rf形成壓降,從而實現光通量的改變——光電流——電壓的I/V前置放大轉換。
光電二極管的選擇依據:
圖2中Isc為光電流;Rd為二極管內阻;Cd為二級管結電容;Ins為二級管的散粒噪聲電流;Ind為二極管內阻的熱噪聲電流。光電二極管與后續的理想運放構成前置放大電路時,影響其性能參數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幾點:
(1)反饋電阻Rf;反饋電阻越大,輸出電壓越大,通常取幾百千伏或幾十兆伏,但反饋電阻的選擇也存在上限,因為前置放大與后續處理電路相連時會受到輸入電壓匹配的限制,同時過大的反饋電阻會使電路產生自激震蕩;
(2)設計合理的通頻帶;通過電容Cs與反饋電阻Rf的并聯,構成低通濾波電路,其上限截止頻率為1/2%:Cs:Rf。上限截止頻率越小,信號輸出信噪比越好;但較小的上限截止頻率會使信號產生頻率失真,具體使用時要根據實際情況調試而定;
(3)光電轉換產生的光電流越大,前置放大得到的輸出電壓越大,因此要盡可能選用靈敏度高的二極管,同時提高光信號的照射功率以增大光電流;
(4)選用內阻較大,結電容較小的光電二極管,同時保證工作溫度恒定,減小因環境溫度升高而帶來的額外的輸入噪聲。
2、主放大電路的設計
由于前置放大只是將微弱的光電流轉換為電壓信號,在進行實際處理時還要進一步放大,因此設計第二級主放大電路,通過阻容耦合與前置放大電路相連。
由仿真結果可以看出光電二極管產生的微安級的弱光電流經前置放大電路可輸出毫伏級的電壓,所以仍需通過主放大電路進行后續處理。主放大電路如圖4所示;R1~R5電阻可實現電壓放大倍數的多檔可調,即所謂的靈敏度調節。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