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文保單位溫州永嘉司馬第大屋遭遇火災
5月4日凌晨3點56分,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芙蓉村司馬第大屋發生火災,永嘉消防大隊共調派8輛消防車50名指戰員趕赴現場撲救。凌晨5點10分,火災被撲滅。據了解,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芙蓉村司馬第大屋為木質結構,總建筑面積約3500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十五年,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芙蓉村中規模最大的民居,也是整個永嘉縣規模最大的民居之一,此次火災,焚毀過半。
芙蓉古村始建于唐末,是楠溪江流域歷史最悠久的村落,按照“七星八斗”布局設計,寓意人才輩出如同星斗繁密無數。村寨布局呈蓮花瓣形,村內道路、水渠迂回曲折,至今仍世襲珍藏著南宋“十八金帶”的容圖、象牙笏板、祭器和“黃金印”等古物。
2006年,芙蓉村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古建筑群由45個單體建筑組成,司馬第大屋就是其中之一。司馬第大屋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建于清朝,距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
事故現場四周拉起警戒線,禁止游客參觀
5月4日下午1時許,記者在芙蓉古村村口看到,由于正值“五一”假期,這里游客較多。位于村口的旅游導視圖顯示,司馬第大屋屬于村內的一處景點。至于火災一事,早已在村民之間傳開,甚至有部分游客也對此議論紛紛。
沿著村內道路行走,還未走近司馬第大屋,空氣中就已彌漫著一股濃烈的焦味。記者在現場看到,司馬第大屋部分結構已被燒毀,建筑四周均已拉起警戒線,禁止游客參觀,不少身著寫有“消防”字樣的工作人員頻繁進出該處。現場張貼的《封閉火災現場公告》顯示,司馬第大屋已于5月4日5時30分起封閉。
事故發生前,司馬第大屋內住有10多戶村民
50余歲的陳阿姨一家就住在司馬第大屋內的一間宅居內,是此次火災事故的目擊者。
“5月4日凌晨3點多,我還在睡覺,突然聽到有人喊‘著火了’,我驚醒后,大屋前排一間房屋的2樓窗戶已經往外冒出大火。當時我就沒多想,拉起兒子就往樓下跑。”陳阿姨說,司馬第大屋內有50余間房屋,因為年代久遠,其中不少屋主已遷出或是將房屋出租。事故發生時,司馬第大屋內只有10戶人家居住。
“前排的幾間房子燒得最厲害,幸好那里基本沒有住戶,因此沒有人員受傷。”現場,60多歲的陳老先生急著查看自己的房屋。他說,當天上午,他接到村干部打來的電話,說是位于司馬第大屋里的老宅起火了,就急忙從溫州市區開車趕回村里。
司馬第大屋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進四合院組成。陳老先生介紹,他的老宅位于最里邊那一幢。“我們家三代人都曾住在司馬第大屋,人多的時候,50多戶人家都是住滿的。后來大家都搬出去,有些房屋就空出來。”
“也曾有租客提出租借我的老宅,但考慮到安全問題,我沒同意。”陳老先生說,此前司馬第大屋也曾發生過一次火災,后來村里進行了消防大排查,將堆放在司馬第大屋的木材等易燃物全部清理。因此,對于此次火災的起因,陳老先生和許多村民一樣,也有些摸不著頭腦。
古村落消防難點如何解決?
“國寶級”文物遭遇大火,令無數網友痛惜。
老屋有人居住,而且居住條件還很差,作為旅游景點,司馬第大屋的保護還缺乏明確的定位。”陳老先生建議,老屋可以由村集體統一收歸,并安排統一的規劃設計,按照旅游景點標準進行改造提升。
事故發生后,省文物局、市文旅局和永嘉縣主要領導即刻趕赴現場開展工作,縣政府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做好應急救援和善后處置工作,并隨即成立火災事故調查組對火災原因進行調查。
無線火災報警系統解決方案案例介紹
上海朱家角古鎮
為保護朱家角古鎮的人文歷史風貌,確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對沿街單位、經營戶和居民建筑物進行獨立式無線聯網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備的安裝。?
無線系統克服了傳統的有線消防系統布線施工復雜、線纜耗材費用較大,以及運維成本的增加,十分符合古鎮實際安裝需求,而且也避免了獨立式火災探測器只能在房間內報警,一旦家中無人,火災險情很難得到及時處理的境況,滿足了古鎮消防火災前期報警的要求。lw
安裝實景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