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度融合
近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門發布《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促進在線教育健康、規范、有序發展。
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在線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更加廣泛,資源和服務更加豐富,在線教育模式更加完善;
到2022年,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實現深度融合,在線教育質量不斷提升,資源和服務標準體系全面建立,發展環境明顯改善,治理體系更加健全,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初步構建,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
有人不禁會問,在線教育的蓬勃發展會不會削弱甚至替代學校和老師的作用?
不可否認,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大大拓展了學習空間,給以課堂為中心的學習帶來挑戰。
一位國外專家分析了機器和人類的特點,并預測機器替代人類勞動的時間表:
圖表中,人和機器的智慧由低到高分成了5個層次:
數據(D.): 符號、原始的素材,沒有意義的;
信息(I.): 加工處理后有邏輯的信息,是有用的,以供回答“誰”“什么”“在哪兒”和“何時”的問題;
知識(K.):從相關信息中過濾、提煉及加工而得到的有用資料,回答“怎么樣”的問題;
智慧(W.): 主要表現為收集、加工、應用、創新和傳播知識的技能;
想象(V.):對事物發展的前瞻性遠見。
可以看出,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發展,人類勞動從低層次思維到高層次思維將逐步被機器替代,人類的很多智慧型勞動會被人工智能的機器替代。
如今,人工智能無人駕駛飛機和無人駕駛汽車已面世;未來如同聲傳譯、速記員、銀行柜臺的出納和會計等工作,也可能由人工智能來完成。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那些能力,諸如創造力、想象力、共情感、胸懷和遠見等。
由此可以預見,未來社會的發展不是簡單地用機器替代人的重復性勞動,而是機器和人類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機器更擅長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人類應該做機器無法做的事情,相互補短,共同發展。
那么,人工智能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取代老師呢?
傳統教育與未來教育互相補充
其實,對于學校教育有沒有前途,教師會不會取代的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7年發布的《反思教育》報告中,對相關問題給出了前瞻性的回答。報告指出:
學校教育是制度化學習和在家庭之外實現社會化的第一步,是社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習不應只是個人的事情,作為一種社會經驗,需要與他人共同學習,以及通過與同伴和老師進行討論及辯論的方式來學習。
而教師應當成為向導,引導學習者,從幼兒時期開始,貫穿整個學習軌跡,通過不斷擴大知識庫來實現發展與進步。
也就是說,面臨當前的社會挑戰,學習方式需要改變,要重新定義學習的概念。學習可以理解為獲得信息、認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
當前國際教育討論張口閉口談學習,但往往忽視了學習的過程。過分關注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于個人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
面對當前社會和經濟的變革,教育要幫助人們改變思維方式和世界觀,需要采用開放和靈活的全方位的終身學習方式。
終身教育的提出,并不意味著對傳統教育重要性的忽視。相反,那些保證每個人能繼續學習的技能和能力,正是在教育系統內培養出來的。因此,傳統教育和未來教育遠非相互對立,而是相互補充的。
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仍然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其中,基礎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證,是至關重要的。
構建以人為中心的學習型社會
不容置疑,技術的飛速發展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推動著教育的變革,包括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變化。例如,對人才評價的變化。
作為人工智能教育管理的引領者,微校wxiao洞察到未來的教育評價,將會適應社會的進步,向更全面、更綜合、更個性化方向改革;為此,微校wxiao核心素養評價體系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致力于幫助學校實現對學生整個成長階段的真實性評價,為每個學生創建一個云端的終身學習電子檔案,讓教育更有的放矢。
另外,“學習型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習成為整個社會成員一項經常的重要活動。創建學習型社會有賴于終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終身教育的實施和提高。
從現有知識技能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方式,轉向以人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正是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
來源:機器人網.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