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現在是科技領域的前沿技術,其主要是機器模擬人工學習,主要以深度學習作為核心。從視覺、聽覺、語言等幾個方面全面像人類學習,現今已經小有成就逐漸應用到各行各業。目前我們國家逐漸形成了人工智能的產業鏈,其相關產業也被其帶動,比如計算芯片、開源平臺、基礎應用、行業應用等等地方。
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
1、人工神經網絡
對于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家可以直接模仿生物的神經元運作,因此設計數學模型來仿真動物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所謂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仿造神經元運作的函數演算,接受外界信息輸入的刺激,且根據不同刺激影響的權重轉換成輸出的反應,或用來改變內部函數的權重結構,以適應不同環境的數學模型。
2、機器學習
要讓機器有智慧,并不一定要真正賦予它思維能力,只要擁有大量閱讀、儲存資料并具有分辨的能力,就足以幫助人類工作。上世紀7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人員開始思考是否一定要讓機器真正具有自我思維能力,才能稱之為人工智能?因此,人工智能出現了不同的分支:弱人工智能與強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一般希望借鑒人類的智能行為,研制出更好的工具以減輕人類智力勞動,類似于“高級仿生學”。強人工智能則是希望研制出達到甚至超越人類智慧水平的人造物,具有心智和意識、能根據自己的意圖開展行動。
3、自然語言處理
對人類來說,如何讓這些制造出來的機器們能夠聽懂人類語言,并與人類“合作”,對于今后進一步探索未知宇宙有著重要的意義。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的研究,是要讓機器“理解”人類的語言,是人工智能領域中的一項重要基礎技術。英國雷丁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馬克?佩葛認為,最早的一種“社會科技”是人類的“語言”,語言的發明讓早期人類部落通過加強“合作”在進化上占有優勢。自然語言處理可以簡單理解分為輸入和輸出兩種:一種是從人類到計算機——讓計算機把人類的語言轉換成程序可以處理的結構,一種是從計算機反饋到人——把計算機處理的結果轉換成人類可以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
4、自然語言處理
一是不確定性。目前在詞法、句法、語義、語用以及語音等多個維度都存在不確定性問題,導致最終結果有偏差;二是不可預測性。在數據大爆炸的今天,新的詞匯、術語、語義和語法層出不窮導致了不可預測性;三是數據不充分的長尾現象。數據資源覆蓋語言現象存在盲區,導致了長尾現象的出現;四是語義的非線性特質。語義本身就存在很強的模糊性,并且在不同的語境下還附帶錯綜復雜的關聯性,這些非線性特質使得簡單的數學模型難以奏效,增加了龐大的非線性計算量。
5、深度學習
目前深度學習對數據依賴性依然很強。深度學習不具備通過語言描述的清晰定義來學習抽象概念的能力,需要成千上萬乃至上億的學習樣本,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二是無法自然處理層級結構。當前大多數基于深度學習的語言模型都將句子視為詞語的序列,當遇到陌生的句式時,循環神經網絡無法系統地展示、擴展句子的遞歸結構;三是開放式推理能力欠缺。目前還沒有深度學習系統能基于已有知識像人類那樣準確地進行推理;四是與先驗知識結合度不夠。從深度學習的原理看,先驗知識很難整合到深度學習系統中;五是難以穩健地實現工程化。機器學習與經典的編程相比,仍然缺乏漸進性、透明性和可調式性,這讓它在實現穩健性方面面臨巨大挑戰。
6、計算機視覺
一是在具體的應用場景中,計算機視覺與其他信息技術的融合度仍有提升空間。雖然基于大數據技術的計算機視覺在解決一般性問題時已經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果,但在某些問題上的精準度還不是很理想,需要與其他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二是開發計算機視覺算法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海量數據樣本是目前計算機視覺算法實際應用中的基礎,并且其中大量的數據還需要人工標注,這導致在復雜的應用場景下需要增加研發周期并提高人力成本預算,才能達到最終要求的精準度;三是新型算法的設計開發速度有待進一步提速。當前計算機視覺的硬件環境不斷完善,例如人工智能芯片、新型攝像頭等不斷推陳出新,需要針對不同的硬件設備設計和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計算機視覺算法。
華為
1987年成立,總部位于深圳市龍崗區,是一家世界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2013年超越世界第一電信設備商愛立信,并位居當年《財富》500強315位,而如今華為更是發展這自己的人工智能。
2012年,華為在香港設立諾亞方舟實驗室,目的就是要研究新一代的通信、云計算、音頻視頻分析、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該實驗室又被稱為“2012實驗室”,有著許多世界知名科學家與數學家參與。
百度
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網站,于1999年底成立,專注于搜索引擎,擁有數萬名研發工程,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搜索引擎技術,是中國高科技企業。
在人工智能方面,百度目前擁有語音、圖像、NLP等多項人工智能技術,開放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智能駕駛系統兩大行業生態,共享AI領域最新的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
目前,百度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已全面應用于百度產品,讓數億網民從中受益,如度秘、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音喚醒、文字識別、人臉識別、風控與反欺詐、增強現實、交互技術UNIT、知識圖譜等。
阿里巴巴
與百度同年在1999年成立,至今已經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電商平臺,擁有自己的電商生態系統。同時阿里巴巴也是基于云的人工智能行業領導者。像云存儲或云計算一樣,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將以低廉的價格為任何擁有計算機和互聯網連接的人提供強大的資源,使新型業務得以發展。
阿里的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等多個人工智能場景,在各個企業中進行應用,它們重新架構了傳統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的體現。
目前已有AI設計師“魯班”,智能客服“阿里小蜜”,機房巡邏員“天巡”等人工智能產品
騰訊
深圳騰訊以社交軟件發家,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商之一,也是用戶最多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運用在騰訊多個產品中,比如說在微信的語音識別轉文字、聽歌識曲、人臉識別等,還比如用戶購物、看新聞,背后有人工智能為每一個人的喜好做相關的推薦。
并且騰訊還公布了AI戰略,聚集全球數十位人工智能科學家、70位世界一流AI博士,專注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基于騰訊億萬用戶海量數據及在互聯網各垂直領域的技術優勢,立志打造世界頂尖人工智能團隊。
深蘭科技
深蘭科技是快速成長的人工智能領先企業,也是平臺型世界級AI Maker,2014年歸國博士團隊創建,致力于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人工智能產業鏈智能軟件輸出及自主硬件設計和制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度學習架構、機器視覺、生物智能識別等人工智能算法,在智能駕駛及整車制造、智能機器人、AI CITY、生物智能、零售升級、智能語音、安防、芯片、教育等領域廣泛布局。
擁有全球化布局,在歐洲、美國、澳洲、亞洲等多地設立區域總部和分支研發機構,國際銷售網絡覆蓋全球五大洲,與多個國內外知名企業、院校和盧森堡國家實驗室等,建立了智能駕駛技術、智能和精密制造、數據和金融安全、人工智能、AIoT智聯網、人機交互、AI芯片等多個相關領域的聯合實驗室,2018年底發布了12米長自動駕駛熊貓公交車。
科大訊飛
一家專注于從事智能語音及語言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研究,以及軟件、芯片開發的國家級骨干軟件公司。該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已經是中國智能語音與人工智能產業領導者,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口語評測、自然語言處理等多項技術上擁有國際領先的成果。科大訊飛是我國唯一以語音技術為產業化方向的“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并被原信息產業部確定為中文語音交互技術標準工作組組長單位,牽頭制定中文語音技術標準。
商湯科技
中國領先的人工智能頭部創業公司,專注于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的原創技術。公司以“堅持原創,讓 AI 引領人類進步”為使命,商湯科技建立了國內頂級的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超算中心,并成為中國一流的人工智能算法供應商。目前,商湯科技已與國內外多個行業的 400 多家領軍企業建立合作,包括本田、Qualcomm、英偉達、中國移動、銀聯、萬達、華為、微博、科大訊飛等知名企業及政府機構,涵蓋安防、金融、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汽車、智慧零售等諸多行業,為其提供基于人臉識別、視頻分析、無人駕駛、醫療影像識別等技術的完整解決方案。
中科創達
自2008年成立以來,中科創達一直致力于提供卓越的智能終端操作系統平臺技術及解決方案,助力并加速智能手機、智能物聯網、智能汽車等領域的產品化與技術創新。擁有著國際化專業團隊的中科創達將總部設在北京,而研發中心則分布于全球20個地區。
圖靈機器人
隸屬北京光年無限科技公司,于2014年11月第一次發布圖靈機器人。受益于AI的發展,它已經是國內最具創新能力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之一,并率先在業界發布了第一款AI機器人操作系統Turing OS,是中文語境下智能度最高的機器人大腦。并且該操作系統還是全球首個具有情感和思維能力的系統,目前已經在哆啦A夢、超級小飛俠樂迪等知名IP機器人上使用。
大疆創新
在無人機行業里,大疆創新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并且還帶動了整個無人機產業的發展,目前已經是全球消費級無人機最大的企業,占領了市場70%的份額,客戶遍布全球百余個國家和地區,開啟了智能飛行時代。
人工智能的未來暢想
就像過去,以技術為驅動的爆炸式增長是否會將人們拋棄的擔憂一樣,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就業機會也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思考。總的來說,我們需要整體思考,一方面既要能保持生產力的增長,另一方面也要從教育、創新和鼓勵技術的使用著手,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微軟制定了一系列人工智能的核心設計原則,確保開發這項技術是透明的、安全的,為保護隱私制定了最高標準,同時包容、尊重所有人。我們相信道德和設計是相輔相成的。
鼓勵和擁抱技術創新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同時我們也相信人的力量,相信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激情能很好地駕馭這項新技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我們的世界。
責任編輯:c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