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這個過氣的投資界“頂流”,在2021開年又翻紅了。
被奉為科技投資“圣 經”的ARK Big Ideas系列年度報告,將VR列入了2021年年度投資的榜單之一。根據ARK的預測,盡管當下一流的VR穿戴設備也只能達到人類視聽覺體驗的10%,但這并不妨礙在2030年之前,VR頭戴式設備的產量和成本曲線,都將走出一條雷同于智能手機的曲線。
這就值得許多VC機構和投資人浮想聯翩了。
如果要給VR翻紅的劇本起一個名字,《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鑒”就還蠻貼切的。一面是美人,一面是骷髏,專治邪思妄動。而VR這出戲,一直是科技巨頭們的“顛倒夢想”。諸多大廠與創業公司,也在去年不斷發出積極的信號,嘗試說服潛在的金主與用戶們。
其中,似乎少了點什么?在上一個VR熱潮中,中國廠商的身影并不罕見,為什么沒能密集出現在“翻紅嘉賓名單”里呢?
如ARK所說,VR將書寫智能手機的增長曲線,以每年17%的復合增速增長,那么中國可能錯失的不僅僅是3900億美元(到2030年)的龐大市場蛋糕,還有包含操作系統、芯片等軟硬件、開發者生態等等一系列關鍵產業要件不在自己掌握的隱藏風險。
VR風月寶鑒:錯的時間與對的人
時間倒回到2018年,曾經試圖在VR風口上馳騁的大廠和創業公司,都感受到了什么叫“好知青冢骷髏骨,就是紅樓掩面人”,曾經在2015年被瘋狂追捧的VR產業驟然降溫,聲量最大的Facebook都在市場表現上交出了稀爛的答卷。
但“鏡面”一翻轉,2020年大家的精氣神兒好像一下子又回來了。此前被詬病的核心技術問題,導致延遲太高,體驗差,似乎伴隨著大廠們的技術突破,以Oculus Quest 及LUCI Immer等畫面成像突破3000PPI,幾乎消除了佩戴過程中的眩暈感。
而更值得注意的變化,或許還在技術之外:
首先,許多新VR硬件與產品密集出現,并且口碑沒有滑坡。
蘋果直接集齊了VR全家桶,除了大眾熟悉的VR眼鏡、VR耳機等硬件,還申請了VR手套的專利,正在路測的汽車也搭載了車載VR專利,讓乘客可以在車上進行沉浸式VR視頻會議。Facebook推出了最新的Oculus Quest 2,收購了《節奏光劍》的工作室并計劃開發諸多大IP游戲的VR版本。
其次,價格、內容與性能的平衡到達臨界點,商業價值顯現。
畫質較好的大型設備往往因為超高售價而勸退消費者,但2020年,VR的商業化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2020年3月23日正式發售的 VR 游戲《半衰期:愛莉克斯》(Half-Life : Alyx),官方頭顯Valve Index價格高達999美元但依然賣到脫銷,甚至帶動了其他品牌VR頭顯的銷量。谷歌在去年2月發布的第二代智能眼鏡產品 Glass Enterprise Edition 2,售價999 美元起(約合6994人民幣),但其面向的DHL快遞、通用電氣等企業,顯然對價格并沒有那么敏感。在B端,VR真正成為生產工具,2020年年度動畫電影《心靈奇旅》,就是迪士尼團隊利用VR技術完成的。
此外,看起來還很遙遠的VR開發生態,開始蔚然成勢。
在上一輪風口時,許多運營商都推出了自己的Cloud VR平臺,但終端用戶興趣不大,開發者們也很難有什么發揮。加上很多應用生態的體驗也不好,比如微軟打造的HoloLens,一代產品上開發的應用不能直接在二代產品上安裝使用;谷歌的VR平臺Daydream在運行時發熱巨大;蘋果、亞馬遜等也都推出了自己的開發平臺……沒有全球開發者的參與與創新,普通消費者也難以從VR設備和有限的內容上得到什么樂趣。
但2020年,一些有趣新奇的VR應用,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告別了原有的窠臼,讓人感慨“還能這么玩?!”比如印度因為數億人因封鎖而無法拜神,有創業者就將VR技術融合進了逛廟,打造了VR Devotee的App,讓教徒們可以在線接受洗禮和祝福,從而收獲了無數用戶真情實感的贊美……
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專家對50名14歲-18歲之間的暴力傾向青少年,進行VR虛擬環境治療后,發現這些問題少年憤怒的頻率和強度都顯著降低了。歐洲媒體公司Sky則推出了一款VR應用,讓用戶可以在家中看到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不對外放的區域,并與稀有標本進行互動。
誰能聚攏開發者的奇思妙想,是否就有成為下一個安卓或IOS的可能性呢?
如果說上一輪VR的沉寂,是在錯的時間出現,那么2020年的“翻紅”,無疑說明它還是遇到了對的人,并有可能等來一場美麗的邂逅,讓夢想照進現實。
這個人,接下來可能出現在中國嗎?
VR與中國:命中注定的相遇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會有點焦慮,硅谷已經伺機待發了,中國科技廠商們的聲音呢?難道又要輸在起跑線上?
這種擔憂倒也不必。有時候產業博興與區位經濟的關系,就像是戀愛,邂逅的早與晚固然重要,但走到最后靠的可能還是性格相投、彼此成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VR與中國,可能都不急于一時。
一方面,VR體驗要真正滿足消費級的要求,需要通訊網絡、AI算法、云服務等各方面來保駕護航,比如用云來進行VR內容的渲染,以彌補終端設備運算能力的不足;借助算法來識別VR游戲、VR視頻等任務來優化網絡性能,減小終端網絡的時延;為VR硬件集成通訊芯片,使其像手機一樣可以自由移動。
而中國諸多優秀的科技公司、云計算廠商等等,都有著不輸給國際頭部巨頭的實力與技術積累,甚至在本地化、客戶服務、垂直場景等方面更有優勢。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不僅不會缺席,還將成為推動VR產業向前發展的關鍵。
而如果說,上一輪VR風口源自于“告別現實”的技術概念,那么這一輪VR熱潮則依附于“擁抱現實”的真正價值與應用潛力。
而技術與現實中產業的融合,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舉個例子,國內許多鋼廠已經開始將VR引入到自動化生產當中,利用VR眼睛來識別煉鋼爐里的化學成分,不需要技術人員拿勺子舀出來在外面進行化驗,大大提升了煉鋼速度,增強了合金鋼能力。而在煤礦中,大量的露天場地與雜亂的作業環境,VR引入的細節處理就更復雜一些,都需要科技廠商與垂直行業專家坐在一起去商討。
VR技術價值要真正落地,是一個漫長且深入的過程,中國玩家的身影是不可或缺的。既然是一場馬拉松,那么是不是早早出場來個驚艷亮相,似乎也沒有那么重要。
結網記:在此刻,書寫未來
真正重要的是,是在即將到來的VR翻紅劇本中,中國廠商是否已經開始著手書寫未來,扮演起自己的角色。
接下來,VR新的活力和機會,可能會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1.專業化。
除了游戲、視頻、社交等娛樂內容之外,面向細分專業領域、解決具體痛點的硬件產品和應用服務,將會收獲來自商業市場更大的認可;
2.高端化。
而誕生之初就被廣泛看好的游戲與情色等基礎方向,也會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隨著硬件創新(如VR手套、微型化可移動VR終端等),以及AI+5G+云等技術的加持,適配網絡升級,在內容側變得更加高端化,提供更具質感的體驗。
3.生態化。
彌補短板、挖掘機遇,不是某一個廠商單槍匹馬能夠突破的,參考智能手機產業的發展路徑,VR的真正繁榮最終取決于產業生態的協同,能否在VR世代重新書寫生態故事,聚合起芯片、ICT廠商、ODM、軟件開發者、內容制作方等等合作伙伴,建立起新的產業規則,將成為下一個關鍵賽點。
VR像手機一樣普及,這一天還需要給予更多的耐心去醞釀,但2021年,中國必須拿到新世界的入場券,向虛擬現實交融的“多重宇宙”,釋放出獨屬于自己的那道“引力波”。
? ? ?責任編輯:tzh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