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AR市場曾經也是備受關注,但是時間不長熱情就漸漸冷卻。HTC曾經是智能手機領域的老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也是無人問津。但是HTC Vive卻是欣欣向榮,現在HTC Vive三歲了,它仍在努力證明VR/AR是下一個未來。
MWC 第一天,在位于 7 號展館的 HTC 展區,一場冰火兩重天的場面正在上演:擺著幾款 HTC U11 的展臺門可羅雀,而另一邊 Vive 虛擬現實體驗區卻堵了個水泄不通。
最引入矚目的莫過于展區門口的一個「熱氣球」。準確的說,這是一個結合了真實熱氣球裝置的 VR 體驗項目,玩家登上熱氣球,頭戴 HTC Vive Pro,便猶如在空中飛躍老鷹峽谷。除了 HTC 頭顯逼真的視覺效果,點火時火的溫度、起飛時籃子的晃動、俯沖時的風聲,時不時讓體驗者發出一些驚呼。
比布局更特別的是,體驗區沒有多少 HTC 員工,每一個 VR 展廳,站臺和解說的工作人員都是 HTC 的合作伙伴。
某種程度上,MWC 這一隅就是 HTC 這兩年的縮影:這家曾經的手機巨頭正在不斷縮小其手機業務的戰線,把更多精力押注于 VR 業務上,而憑借著空間交互技術與精良的內容平臺,HTC Vive 已經是當下體驗最好的 VR 設備。
三年了,HTC 做了什么?
如果從 Facebook 收購 Oculus 的那一年算起,VR 大概已經跨過了好幾個所謂的「元年」,曾經萬人空巷的 VR 創業熱潮基本已經淪為幾個大公司的游戲。
HTC 保住了行業領先的位置。
三年前,還是在 MWC 上,HTC 宣布和游戲公司 Valve 合作推出了虛擬現實設備 HTC Vive。Valve 公司負責系統和軟件,HTC 負責硬件部分顯示及動作捕捉相關技術的研發。
這臺定位高端的 VR 設備,讓不少嘗鮮者驚呼看到了下一個未來。在一些媒體人的描述中,上一次有這種感覺還是十年前第一次見到 iPhone 時。
但熱情很容易冷卻,尤其是面對 6888 元的售價,作為一個高級外設玩具,要擁有完整的 Vive VR 體驗,你還得購置一臺價格不菲的臺式電腦。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高端 VR 只是小眾玩家嘗鮮的代名詞,但 HTC 對 VR 的投入卻越來越大。
內容是 VR 產業最稀缺的資源。為此 HTC 推出了 VR 應用商店 Viveport 商店,來幫助開發者實現商業化。
起初,Viveport 的抽成比例達到 40%,后來默默改為 30%,到去年年年,HTC 決定 2017 年收入一分不取,全部返還給開發者。
2016 年 4 月,HTC 啟動了 Vive X 加速器計劃,拉來合作伙伴成立了一個規模超 1 億美元的基金來投資開發者生產 VR 內容。
為了解決 VR 廠商各自為陣,碎片化嚴重的現狀,HTC 還推出了 VR 開發平臺 Vive Wave VR,這個平臺以 Android 7.1 為底層基礎,集開發工具與配套服務于一身,開發者無需重新開發框架或內核,便可以快速移植 VR 游戲或視頻的移植工作。
憑借一己之力建造一個新生態系統是困難的,HTC 希望讓 VR 的生態從獨樂樂變成眾樂樂。他們成立了一個“亞太虛擬現實產業聯盟”,拉來了 13 家合作伙伴,涵蓋了芯片制造商、內容分發者以及銷售渠道等 VR 這條產業鏈上的各個方面。
不久之后,HTC 又宣布將與全球 36 家風投機構合作成立虛擬現實風投聯盟(VRVCA)。聯盟計劃投入超過 120 億美元的資金來鼓勵 VR 相關產品的研發。
比這些動作更能體現 HTC 決心的是,HTC 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名字就叫 HTC Vive Tech Corporation。
或許意識需要進一步降低 VR 的使用門檻,2017 年年底,HTC 在中國市場推出了 VR 一體機 Vive Focus,這款起售價 3999 元的 VR 設備不需要用線跟電腦相連,所有圖形渲染、音頻輸出和動作追蹤等計算任務完全由機身內置的高通驍龍 835 芯片完成。
2018 年伊始,HTC 開始了 Vive 硬件的第一次迭代。
這款名為 HTC Vive Pro 的產品,著重改善了佩戴體驗和分辨率等問題,增加了內置耳機、雙麥克風和雙前置攝像頭,頭顯本身看起來比初代更加小巧。除此之外,屏幕分辨率也升級到了2880 x 1600,比之前 Vive 的2160 x 1200 的清晰度提升了78%。
更大的驚喜是,HTC 還為 HTC Vive 打造了無線升級套件,這項和英特爾合作的 WiGig 無線連接技術,可以讓 VR 設備以接近 USB Type-C 和 Thunderbolt 3 連接的速度進行無線傳輸。
HTC Vive 無線套件
這是三年來 VR 體驗的真正的革命性技術,它將可以減輕當下 VR 體驗中線纜對交互的桎梏。
在年初結束不久的 CES 上,HTC Vive Pro 成為了展會上所有 VR/AR 產品中的焦點,包攬了 24 項外媒評出的 CES 創新大獎。
不是 HTC 做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 VR 是不是未來的問題
在 HTC Vive 中國區總裁汪叢青每次與記者的交流里,極少有質疑 HTC 做得好不好的問題。相反,幾乎所有話題的探討本質上都在指向這么一個問題:VR 能不能成為下一個智能手機?
這個問題關乎 HTC 有沒有未來。畢竟,出色的產品體驗并不代表著商業邏輯就能走得通。
然而 HTC 從不對外公布 Vive 的銷量回應質疑。目前網上可以追溯的官方數據還是在 HTC Vive 發布半年之后,也就是 2016 年 10 月,HTC 董事長王雪紅說的 14 萬臺。
根據第三方報告的數據,去年第三季度高端 VR 中,賣得最好的是索尼 PS VR,一季度出貨 48 萬臺,Oculus 出貨 21 萬臺排行第二,HTC Vive 以 16 萬臺的出貨量排名第三。
這個數字,對于體驗最好的 VR 設備來說并不算多,與智能手機動輒千萬的銷量更是不能相提并論。
根據 TechCrunch 此前的估算,iPhone 每天能賣 60 多萬臺,而所有筆記本電腦供應商加起來,每天也能賣 40 多萬臺。
從消費者的剛性需求來看,VR 頭顯還不具備智能手機一樣潛在的用戶規模,它更多只是玩家在室內消遣和娛樂的工具。即便是在行業應用上比如教育領域,它仍然顯得比較超前。
汪叢青對此的解釋是,手機誕生初期的 8-10 年都沒能實現普及化。在他看來,VR 設備的普及,可能要走上二三十年。
優質內容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 VR 在近兩年的遇冷。法律公司 Perkins Coie 的調查研究顯示,37% 的消費者表示不愿意購買 VR/AR 產品,因為其內容的匱乏。
目前 Viveport 商店里已經聚集了超過 3000 款應用。
回顧手機的幾十年,它從起初定位于通訊的移動終端發展成為綜合性的掌上電腦,背后離不開 2G、3G 和 4G 網絡的助推。
HTC 董事長王雪紅在 MWC 主題演講上提出 Vive Reality 一詞
汪叢青認為,與智能手機一樣,VR 同樣依賴 5G 技術的爆發。有了 5G,VR 公司就可以為用戶提供低延時、高清晰度的內容,這將會極大地擴充行業的發展空間。
「要是沒有 VR,其實 5G 不需要存在,但沒有 5G 的話,VR 的移動化會很困難。現在 VR 更多還是跟電腦結合,但長期來看,VR 會像大家戴的眼鏡一樣,帶到外面,這就需要有非常快,低延時的網絡,這是 5G 未來能帶給大家的。」
除此之外,正如多點觸控給智能手機帶來手機的交互革命一樣,VR 也需要交互革命。
汪叢青說,自然界面是最重要的,他認為相比手機多點觸控的交互方式,VR 的六自由度已經更加符合自然界面。虛擬世界中的六自由度,其實就相當于真實世界的 1:1 視角映射,所以用戶在虛擬世界里自由走動,就能隨視角變化看到對應的畫面。
但這遠遠不夠。
「什么叫普及?就像一個牙刷,你每天都用兩次,離不開它,就像你戴了眼鏡,但現在你可已經忘掉了眼鏡的存在,我覺得有一天 VR 或 AR 應該到這種簡單度。」
汪叢青并沒有把 VR 限制在 Vive 的視野內,在此前的采訪中他多次強調,VR 和 AR 不是兩種技術,只是一個技術的兩種實現方式。「以后會是一個設備,透明時就是 AR,不透明就是 VR。」
HTC 要證明自己,它得讓 VR 或 AR 成為消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HTC 今年 21 歲了,回首這家發軔于 OEM 代工的傳奇公司,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條在中后半段驟然爬高,一度達到一個讓人震驚的高度后便極速下滑的拋物線。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