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電的過程
一般的硅太陽電池結構包括以摻雜少量硼原子的p型半導體作為基體材料,采用高溫熱擴散的方法,將濃度高于硼的磷摻入p型基體內形成實現能量轉換的P-N結、絲網印刷電極以輸出功率、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的SiN減反射膜以減少光學損失及鈍化表面,以及同時作為電極和背面反射器的鋁背場。太陽電池結區是由帶正電的受主離子和帶負電的施主離子組成,因此在此正負離子所在區域內,存在著一個內建電場,又稱為空間電荷區。當太陽光照射到半導體時,光子所提供的能量會在半導體中激發出電子-空穴對,既可以產生在P區,也可以產生在N區,其中一部分被復合掉,另一部分則到達P-N結的空間電荷區。電子與空穴受到內建電場的影響,空穴沿電場方向移動,電子向相反方向移動,因此,光生載流子被內建電場分離,在P區聚集非平衡的光生空穴,在N區聚集非平衡的光生電子,這使P區帶正電,N區帶負電,從而在P-N結的兩端產生光生電動勢,此過程被稱為光生伏打效應或光電效應。光生電動勢的方向和內建電場方向相反。
用導線將此太陽電池與負載連接,形成回路,負載電阻中就會有電流流過,這個電流稱工作電流,負載兩端的電壓稱為工作電壓,這樣負載上便獲得了電功率,實現了光能向電能的轉換,這就是太陽電池的工作原理。